国有资本结构布局调整加码,给中小企业带来了“甘霖”。围绕“3+3+2”产业集群,湖南国资正推动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。这一点,从悄然成立的5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中可窥见一斑。
产业与资本联盟
华菱等五大国企出资50亿元
1月20日,中联重科公告称,公司于2022年1月19日收到基金管理人湖南省湘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湘江私募”)的通知,湘江产业投资基金已完成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手续,取得《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》。
资料显示,湘江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50亿元,主要由五家湖南国企联合发起设立,未来主要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企业或子基金。其中,华菱集团、中联重科、湘投集团、兴湘集团作为有限合伙人分别出资23.89亿元、9.8亿元、7.84亿元、3.92亿元,财信金控或其指定出资方出资4亿元,湘江私募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0.55亿元。
那么,这支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人是何来路?天眼查显示,湘江私募的注册资本1亿元,控股股东迪策投资为华菱集团全资子公司,中联重科、湘投集团、兴湘集团作为参股股东,实际控制人为湖南省国资委。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由华菱集团等5家基金合伙人推荐产生,基金管理人将通过引进培育专业化团队,以市场化机制开展专业化运作。
资料显示:湘江私募控股股东为华菱集团全资子公司,参股股东包括多家国企。上图为华菱湘钢园区鸟瞰图。
可以见得,这只基金的幕后发起成员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佼佼者,而且在产业投资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案例。比如,迪策投资下辖的华菱津杉身影常现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战投行列。湘投集团在全省较早开展基金创投业务,累计投资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、唐人神、华友钴业等项目超百个。兴湘集团近几年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,所投资项目基本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“单项冠军”。
国资“星探”出手
挖掘并孵化战略新兴产业新星
50亿元基金规模,并不算小。2015年,多家国企组建的湖南国企改革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亿元,撬动总规模120亿元的子基金。业内人士分析,湘江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,通过母基金的引导效应,带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,规模有望达千亿。
揣着大把资金的国资“星探”,将把资金投向何方?哪些企业有望被其相中扶上马?
据了解,该产业基金主要瞄准了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5G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航天航空、新能源、绿色食品、生态环保、钢铁等产业链,涉及面比较广。而且,挖掘的主要是湖南省内处于成长期、壮大期的战略新兴产业类企业及其重大项目,还包括央企在湘重点项目、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项目、以及湖南省内招商引资重点项目,中小企业迎来新机遇。
可以看出,此次湖南国资采取产业与资本战略联盟,强强联手,发挥“国”字号的引领带动作用,孵化培育产业项目,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,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增强产业链韧性与核心竞争力,行动可谓迅速,操作可谓大手笔。
该基金的存续期限为10年,其中投资期7年,退出期3年。可以预计,未来10年,一批产业“小巨人”新星将再度升起。
责编:马菀倬
来源:国资潇湘